4月1日,玉兰花开,风和日丽。《20世纪建筑遗产概论》教材编撰座谈会在我校广学楼104会议室顺利召开。《20世纪建筑遗产概论》公选课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大力支持下开设的,并且获得了学校教改重点立项项目支持。在这一背景下,为进一步建设优质精品课程目标,我校建筑与艺术学院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共同策划和主编本课程的专用教材,使课程建设更加完备。

参加本次教材编撰座谈会的有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、秘书长金磊,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张松,来自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国际学院副院长宋伟、建艺学院院长王新征、副院长任永刚、建筑系主任马欣以及建筑历史教研室全体教师。会议由该课程负责人胡燕主持。

建艺学院党委书记张勃致欢迎辞,并阐述了编写《20世纪建筑遗产概论》教材的重要性,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!金磊秘书长热情洋溢的介绍了编撰该教材的意义,强调要体现“国际性”“中国性”“比较性”“概念性”和“科普性”等特点,要注入新的理念,要具有开创性思维,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指导思想。
之后,金磊、胡燕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教材的框架和大纲,各位专家各抒己见,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。张松教授指出教材需要具有国际化视角,加入数字技术,使其成为符合当下教学情境的教材;将20世纪遗产保护制度、理论、方法、技术等有机融入教材,使得同学们能对我国20世纪建筑发展及建筑师群像有直观的了解。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雳教授表示,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,教材对建筑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进行介绍,体现了20世纪建筑的“生命力”。国际学院副院长宋伟教授也从数字技术的角度对教材提出了设想,希望能将数字人讲解、数字助教等新技术应用到教材和课堂中。建艺学院副院长任永刚从课程的形式、教材编写的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。
我校建艺学院历史教研室的钱毅、袁琳、李海霞、李鑫、朱兆阳等老师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经验,如从教材内容、数字化表达、建筑技术、教材的工具性、教材出版等方面,提出了个人建议。
经过充分的讨论,大家纷纷出谋划策,明确了教材编写的内容、形式等,与会教师们表示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,认真完成相应任务。此次座谈会成果丰富,为优质教材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