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光明媚,学术之约如期而至。3月19日上午,《20世纪建筑遗产概论》系列课程第二讲“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历史评价与概念阐述”在广学楼301教室进行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金磊作为主讲人,走入本科生课堂。课程由我校建筑与艺术学院胡燕老师主持。
课程开始,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王新征致辞,对马国馨院士和金磊副会长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!马国馨院士以“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历史评价”为题,以他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工作学习心得,将历史研究的方法、特点娓娓道来。他指出:20世纪的历史研究是多元化、碎片化、大众化的,应当秉承“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”的态度,掌握丰富的史料,人民大众都可以书写历史。马院士还介绍了国内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,特别指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,特别是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中的20世纪建筑遗产(天安门广场、人民英雄纪念碑、毛主席纪念堂、人民大会堂、中国国家博物馆)的列入,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文化自信。马院士的讲座深入人心,参与课程的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。讲座结束后,马院士还现场随机抽取十名同学赠送亲笔签名的教科书。


随后,金磊以“文物建筑与20世纪遗产需协同保护”为题,阐释了20世纪建筑遗产相关概念和理论。他辨析了文物、建筑遗产、历史建筑等多个概念,分享了世界遗产的原则等理论。他提到:遗产价值的阐释,不仅仅为了“说理”,更为了唤起同学们自主的保护意愿,敬畏历史,也注重当代,欢迎有更多非建筑专业同学走进文化遗产的大千世界,感受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,了解学科方向,共同探索时代遗产的非凡价值。

该课程受到中国文物学会大力支持,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参与建设,是全国首次在高校中开设的20世纪建筑遗产相关课程。课程由院士领衔,邀请业界专家和著名高校学者共同授课,以讲座形式呈现。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,为我校新工科背景下新型人才培养发挥作用。
课程结束后,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王新征为两位专家颁发了授课纪念证书,希望今后能进一步指导学院的教学科研等工作。

参加课程的还有建筑与艺术学院书记张勃、建筑系系主任马欣、钱毅老师等,同时还吸引了许多校外人员。课堂现场气氛热烈,学子们专注聆听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
